第七十二章 方子(五更到)
不过,周泊桐一张张的翻下去,眼眶也不知怎么的有些湿湿的了。 他自幼养在宫里,和父母的感情并不深厚。 很小就学会看人的眼色做人做事,别看锦衣玉食的,不过,也有很多的不如意。 他当年和沈谨行玩得来,也有一部分原因是沈家的家庭原因。 虽说一直和谨彦合不来。 不过,在杨氏和沈三不知道他是靖南王世子的情况下,他是真心的尊敬二人的。 特别是沈三,为人刻板些,唠叨些,但出发点也是为他好。 有些理应是父母讲的,但父母没和他讲,提点的,沈三和杨氏也都讲和提点了。 是真的把他当世侄来看。 只不过,后来知道他靖南王世子的身份了,有些话就不怎么敢说了。 但最最让他佩服沈三和杨氏的一点,那就是夫妻二人对自己的子女是发自内心的疼爱。 不像宫里的一些女人,把子女当自己晋升,讨好皇帝的工具。 也不像京城的一些贵族人家,只要看见富贵人家,就把女儿往人家眼前送。 他在江南的身份之所以被拆穿,就是沈谨沅到了江南之后,大家伙才知道的。 一开始的时候,他还挺害怕的,就怕沈三杨氏夫妻借着沈谨行和他的关系,把沈谨沅往他眼前送。 那时候,年纪虽然还小些,可是瓜田李下次数多了,也就不妙了。 无论是沈谨沅和沈谨彦,他都是不喜的。 可倘若娶了谨行的妹妹,到时候,夫妻有意见什么的,你说吧,让谨行夹杂在二人中间怎么办? 可杨氏每次是见他来了,都只让谨行招呼,然后把两个女儿带在身边。 从来不让女儿再冒到他面前来。 沈谨沅那时候对他“心怀不轨”,所以,还会偶遇几次,但绝对没有碰到沈谨彦过。 周泊桐把谨彦写的那一大叠纸带到了沈府,然后又和沈府众人汇报了谨彦在宫里的一些状况。 还和杨氏说了,让杨氏放心,太医院产科最好的那位医令已经答应过来帮杨氏诊治一番了。 只不过,现在宫里有几个宫妃还有皇子府里有几个正妃侧妃的肚子要顾,因此,只能暂缓来这儿。 不过,人家医令口述,由谨彦执笔,写了好些适合杨氏吃的菜色,汤水,糕点,零嘴,小食。 还有人家医令独家保胎秘方,包管杨氏的这胎只要照这些菜色和保胎药来,绝对的平平安安,母子健康。 到了最后,周泊桐有些羞涩加不好意思的问杨氏,“伯母,由于是小侄带出来的,所以,我看了下沈少卿的这些菜单。 里面好像基本每张都写了,要让伯母每天进食一定数量的番薯。 不知道这番薯是什么东西? 说来也不怕伯母你笑话,小侄的母妃一直有一些困扰,所以……” 本来周泊桐真的只是想挑沈谨彦的刺,下次好拿来嘲笑她几句。 只不过,后来越翻,越觉得有些奇怪。 基本谨彦每张的菜单都会写,“母亲,随着你肚子里的弟弟妹妹越来越大,你每天上五谷轮回之所,会越来越艰难,必须每天多吃番薯多吃绿叶蔬菜,这样,才能确保每天把毒素排出体外。” 周泊桐和谨彦打交道打得多了,自然明白谨彦指的五谷轮回之所是什么。 而他的父母正好都有这方面的困扰,有的时候,实在是难受,就吃些太医院开的药。 吃过是舒服些,可老吃药,总也不好的。 既然谨彦说这番薯可以治,那想来不是药吧? 毕竟,看她的字里行间的意思,好像是沈伯父还在研究要怎么种? “这孩子也是的,都没影的事儿……” 杨氏一听,立即摸了摸发鬓,翘起了嘴角。 周泊桐听了杨氏的解释之后,有些无语了。 他觉得,沈谨彦想要帮衬自己的父亲,让自己的父亲重回三品官之位,没这必要吧? 无论怎么说,等七皇妃进了门之后,快则半年,慢则一年,沈伯父肯定会官复原职的。 至于去哪儿当官,那他就不知道了。 哪怕沈谨沅不急,七皇子也急啊。 他倘若真也有夺嫡的心思,那么,他的妻族这边能用得上的势力,肯定会扶植起来。 “那这么说来,这番薯是没啥用处的了?” 周泊桐不由得有些失望。 沈谨行一听,便立即上前一步,然后道,“不会的,妹妹说有用,自然是有用的。 妹妹不会拿娘和弟弟来开玩笑的。 而且番薯吃多了,屁放得多,是真的,我吃过,我能担保。” 杨氏一听,扯了扯谨行的衣角,然后又柔声的和周泊桐道,“世子,你看这样,等我们家的种出来,我先吃段时间。 这女人大肚子,确实有比较多肠胃方面的问题。 倘若能改善,到时候,世子再来咱们家拿,自己试着吃吃看。 想来京城也没谁家会种这个。” 周泊桐一听,想了想,便道,“伯母,我看这样吧,伯父种了出来,到时候我就上门来拿些。 先拿去太医院让人瞧瞧,再让我们家的奴才先试试,倘若好,伯母你再尝。 伯母身怀六甲的,饮食应该要多注意。” 别人不知道沈谨彦拿来的那些纸的底细,他可是知道得一清二楚的。 什么医令口述,完全就是那货翻了几本医书,自以为是太医了,随便瞎写的。 他之前看过,反正也是平常在吃的那些菜,估计出不了事,所以,他才配合说是人家医令说的,让沈母安安心罢了。 你说沈伯母怀这胎容易吗? 不容易!! 万一吃了那个什么番薯出啥意外怎么办? 沈谨行一听自己好兄弟的话,好像很怀疑自己的妹妹嘛。 虽说好兄弟的人品他信得过,不过,他更加信自己的妹妹。 妹妹既然说对母亲的肠胃好,那铁定一定是好的。 他可是知道妹妹为了让母亲多吃些有营养的东西,那是操碎了心。 他刚想说什么,杨氏便道,“那我得多和我家当家的说一声,让他多种些才好。 今儿个多谢世子上门送方子了,不如世子今儿个就在我们家用餐便饭吧?”